抗疫多時,休息都解決不了的疲倦? 你可能已患上慢性疲勞

0
64
Photo by Nataliya Vaitkevich from Pexels
Photo by Nataliya Vaitkevich from Pexels

疫情持續兩年多,很多人都感到身心疲勞。坐唔安,瞓唔落,究竟係有病,還是心理作用?

患者M女士,38歲,2子之母。3個月前首診,症狀繁多:「醫師,呢排我成日覺得瞓極都好攰,成個人好重,周身痠痛,對腳尤其無力,企都企唔直,口乾舌燥,食嘢唔多,但個肚好脹,行路快少少就唔夠氣,吸氣又好似吸唔到底,周身痕但係又無見到有嘢發出黎。」

疫情剛開始的時候,不少病人因經常處於恐懼和焦慮之中,整天提心吊膽,出現如失眠、心悸、胸悶等症狀而來求診。經過2年多的抗疫,市民已疲憊不堪,以「休息都解決不了的疲倦」為原因而求診的病人越來越多。曾有一位病人形容這種感覺是「一種深入骨髓的疲倦感」。漸漸如M女士般,除了疲勞並見其他繁多伴隨症狀的人,也越來越多,可見不少人已陷入嚴重的慢性疲勞狀態了。

慢性疲勞綜合症的診斷

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1994年的定義*,如果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出現無法解釋的嚴重疲勞,並且無法透過休息得到改善,再加上出現以下4種或以上的症狀,經檢查排除疾病如癌症、自身免疫疾病、感染、內分泌疾病,以及慢性疾病,如糖尿病、貧血等;即有機會是慢性疲勞綜合症:

  • 短期記憶力或專注力減退
  • 運動後疲勞不適感持續達24小時以上
  • 睡眠無法消除疲勞
  • 肌肉疼痛
  • 多處關節疼痛,但是沒有關節紅腫的情形
  • 與以往不同型態或嚴重的頭痛
  • 頻繁出現的喉嚨痛
  •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疼痛

美國國家醫學院(Th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)於2015年建議更新診斷標準為:1.嚴重疲乏,2.運動後疲勞不適感持續,3.睡眠無法消除疲勞;以及「出現認知障礙、記憶力衰退、心智能力衰退及判斷力減弱等情況」或「無法維持直立姿勢,站立時血壓會驟降,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」兩者其中一項)

有不同研究指出,女性出現慢性疲勞綜合症的機會明顯比男性高。慢性疲勞綜合症的成因未有定論,有專家提出如病毒傳染,免疫系統問題,遺傳,身體創傷,憂鬱症等,都有可能引致該病症。

抗疫引致的疲勞,看似小問題,但若不及早就醫,有可能對身體做成嚴重傷害。
抗疫引致的疲勞,看似小問題,但若不及早就醫,有可能對身體做成嚴重傷害。 (Photo by Debashis RC Biswas on Unsplash)

中醫對慢行疲勞的觀點

從中醫角度,慢性疲勞屬於「虛勞」、「鬱證」、「不寐」等範疇。其病理機制大致分為「虛」和「實」:

  • 虛——因氣血不足,不能濡養心神腦髓及四肢百骸,可以「身體不夠燃料」來理解。成因:勞累或思慮過度,休息不足,使氣血暗耗;
  • 實——因氣血流通不暢,引起病理產物堆積,中醫稱之為「瘀」、「濕」、「痰」、「飲「等,導致經絡堵塞,清氣不能上奉頭腦四肢,或令濁氣留存於脾胃或肌表。成因:飲食生冷或飲食不節,貪涼涉濕,或情志不遂,氣鬱日久

值得注意的是,所謂「虛」和「實」,在臨床上不能截然區分。狀態良好時,脾產生新鮮的氣血,流通全身,濡養五臟六腑,並清理瘀濕痰飲,經二便、口鼻或汗孔排出體外。如因各種原因,使氣血虛弱,推動無力,可導致病理產物堆積,出現因虛致實,虛實夾雜的狀態。其實這種情況臨床最為常見,在治療上要虛實兼顧。

無論虛、實,還是虛實夾雜,均可導致疲乏、頭痛頭暈、肢體痠痛沈重、皮膚油膩、胃腹脹氣、大便不成形、皮膚搔癢或癢疹等。而精神症狀如悶悶不樂、無動力、思想遲鈍,或者以往很容易處理的事情而現在變得不能勝任等,也可因氣血失調而出現。

我們再看看病人M女士。M女士面色偏黃,雙目稍浮腫,唇舌色淡暗,苔白膩,脈稍弱,屬於氣血兩虛兼有水濕的情況,需要化濕及養氣血。化濕就好比把廢水排掉,讓經絡騰出空間生化新的氣血,再配合補氣養血的藥物幫一把,療效會更理想。經過1個多月的調理,M女士的疲乏感大為好轉,情緒好轉,面色也明顯明亮了,囑後續可每月就診1次鞏固調理。

筆者亦囑咐M女士一些對抗慢性疲勞的自我調養方法,在這裡也介紹給大家:

  • 保持充足睡眠及休息
  • 少吃生冷,多進食新鮮烹調的食物,減少攝入咖啡因含量高的飲食
  • 只要體力許可,應保持適當運動,既可使氣血暢通,身心舒暢,排汗的過程亦可促進身體排出濕、瘀等病理產物。到戶外有綠色樹木的場所運動,能更好地疏通體內堵塞的氣機。如不方便運動,可用熱水加入艾草、生薑,進行泡腳,每次泡15分鐘,使身體微微出汗為佳。
  • 練習腹式呼吸:吸氣時,腹部凸起;呼氣時,腹部凹陷。盡量保持深和慢的呼吸頻率。養成腹式呼吸的習慣,可令緊繃的情緒放鬆,並大大改善睡眠質素。

最後提醒一下大家,嚴重的慢性疲勞症狀,並不是「忍一忍」或者用意志力就可以解決,應給予正視,有需要的話應盡快求診。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